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欢迎光临合肥讯飞辅导班!
  • 网站首页
  • 教育资讯
  • 校园之窗
  • 校长论坛
  • 党建工作
  • 政务公开
  • 教育科研
  • 招考指南
  • 通知公告
  • 机构设置
  • 图片新闻

  • 浸润以校园文化 培养其健全人格—— 包集中学中学的校园文化探索

     
    发布日期:2012年5月18日 来源:[] 浏览[1682]

       笔者在包集中学耕耘二十多年,见证并参与了学校的发展过程。高考中时有学生录取清华北大,每年有五六百学生考取本科,在周边地区有较大的知名度。但这种成就带来的欣喜远远遮不住郁积在心底的深深忧虑,大多数学生在道德情操、责任意识、审美情趣和人生规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知感恩、缺乏同情心、寻衅滋事、抽烟喝酒、装束怪异、趣味低下、鄙夷高尚、没责任感没人生规划。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怎不让人担忧!
       学校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追踪调查、走访社会家庭的方式,探讨其原因。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农村留守学生多,家庭亲情缺失,农村环境差,社会文化层次低,对学生成长不利。学校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上也有偏差,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像英国的伊顿公学、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南开中学、春晖中学无不以此为目标。企业的终极竞争是文化竞争,而学校最有效的教育当然是文化的浸润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重点进行的是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 [1] 。对人有意义的影响都是文化,因此我们的理念是:校园时时事事处处无不是文化,无不具有育人功能。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此言信哉!学校以活动为载体,有目的的开展多种活动,课堂课外,社会家庭,时时处处无不有文化的浸润。
       农村留守学生多,开展“给学生一个家”的活动,尽量弥补亲情的缺失,消除由此在心理行为上造成的影响;开展“美味阅读”活动,让文化经典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开展“身边感动与感动身边”活动,培养学生向善之心感恩之心;开设礼仪课程,把如何礼貌待人文明行事作为选修内容,以培养谦谦君子;开展“课堂有文化与文化有课堂”,教师的课堂要有文化味,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课堂要使学生对未来有无限的向往和建设美好未来的伟大人格力量。只要认为能够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审美”都是校园文化,都是活动设计的依据
       实施校园行为文化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从搜集的各方面反馈表明,学生的素养有所提升,懂得感恩,关爱他人,讲究文明,喜爱读书,精神为之一新。行动初见成效,坚定了行动育人文化育人的信心。我们还会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方式,丰富活动达成目的。
       关键词:校园文化  健全人格  留守学生  感动身边  礼仪课堂  审美阅读  人生规划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初高中共有4500多学生。学校在高考方面成绩斐然,时有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在当地颇有影响。但连续几件事的发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学校安排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但教室里却有几位学生,他们从多媒体教室溜出来,正津津有味地看魔幻小说呢;有两位同学因开玩笑不当,引发矛盾,一方竟从社会上招来几个无赖青年,在校外把另一个同学打了;一位家长被找到学校,据班主任反映,这位学生经常迟到甚至旷课,理着怪发,穿着奇装异服,现在就没在班,家长大哭,说辛辛苦苦在外打工,挣点钱供他,每月花销一二千,希望他能考上大学,谁知-------在此之前,对这些情况也有所了解,但这几件事放到一块,对我们是个震撼:我们的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难道只为考取一些大学生吗,其余这些带着问题走向社会怎么办,就是考取大学了,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吗?如此还可以问许多问题。于是我们行动起来,成立研究小组,决定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分析造成这些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以便制定对策。于是精心设计了问题,制成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一、学生现状的调查情况及成因探究
       研究学校特征:我校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名称为怀远县包集中学,占地75亩,地址在距县城较远的一个乡镇上。学校现有70个班级,初中为(其中初一、初二、初三都是7个班级);高中则有49个班级(高一、高二、高三分别有14、16、19个班级),其中高二、高三文理科之分。文科有21班级,理科共有29个班级。
       此次我们调查群体为:初三4~8班,高二1~4班(均属文科班)、高二11~14班(均属理科班)、总计710人,有效卷平均97%,其中男生470人,女生240人,具有群体代表性。问卷从文明行为、责任义务、父母家庭、阅读审美、目标理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现将统计结果与分析呈述如下。
       (一)、文明礼仪(T3、4、5、22)
       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对于乱扔垃圾现象,22%学生表示没有过,78%学生承认有过,但认为经常这样和每天都扔的只占3%;当发现有垃圾时你会捡吗?调查91%认为方便的话会捡;对于个别学生在校服和墙壁上乱涂乱画的行为,65%学生明确表示反对;你是否有过破坏公物行为,85%表示没有,15%有过,且多为情绪不好时会做与长辈或同学交流时,能自始自终聚精会神地听对方的谈话只是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能听到不文明话语的比例达到了56%。
    题 目  选   项ABCD
    3.在公共场所,你丢过垃圾吗?经常17%偶尔78%一定不会3%看情况2%
    4.与长辈或者同学交谈时,能做到认真倾听吗?能42%一般能49%基本不能9%
    5.与同学交往中,你听到不文明的话        
    很多56%一般27%不多17%
    22.在公共场所你让会这座吗?经常43.2%偶尔39.8%没有17%

    由问卷的调查数据看,学生有着有着公共道德感,但学校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物等学生不良行为时有发生。探究其因:1、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没有养成;2、学校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大;3、中学生处于青春躁动期,看问题容易偏激,遇问题总看阴暗面,不能正确对待学校目前的不足和老师的批评; 4、学校给予学生发泄的通道太少,也缺乏此方面的心理疏导。
       (二)责任义务(T2、13、16)
       对于“你在寝室或者教室是否主动打扫卫生”的问题,选择经常做的占27%,而从不去做的则占据了41%。而对于“现代社会,出现了不少帮助他人反被诬告成肇事者的事情,如果你看到有老人跌倒了,你会扶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显得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选择“看情况而定”的占76%。面对同学的困难,即“如果有同学碰上困难,你会怎么做?”的调查中,选择“不关自己的事情,不去理”的占42%,只有39%的同学选择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主动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对于自己的责任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有些冷漠。首先,这些表现显然受到了某些社会现象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其次学校生活单调,校园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第三、学校对学生与班级评定,正面表扬少,负面示范效应过大,应发现某方面具体进步及时表扬,给以正面强化与积极示范。
       (三)、父母家庭(T6、7、27、28)
       调查问卷中关于父母家庭的几项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因为家长外面务工而缺失应有的家庭方面的温暖。对于“你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对你最大的影响到是什么”的问题,选择情感孤单的占69%,至于和外出务工的家人联系时,是不是经常主动联系这点上,只有37%的同学选择了这项;关于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你首先想到的倾诉对象的调查,而选择父母亲的数字则为29%。这些情况的产生,既有现代中学生的普遍性,又具有农村学生的特殊性。数据表明,我校有56%的学生的父母或者一方在外面务工,“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是广大留守学生的现状的最真实写照。著名女性研究专家孙晓梅指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其行为和心理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严重的可能产生被父母抛弃的抑郁心理。留守学生的问题,也是我们学校面临地突出且典型的问题。[2]
       (四)、阅读审美(T10、11、20、21)
       整体上看,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缺陷是明显的。回答经常看名著的同学的比例不足10%,而喜欢读的文章选择“学习励志”项的只占37%。在对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的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喜欢看“娱乐类”则高达到74%,你被身边或者电视以及其他作品中的一些人或者事迹感动过吗?选择常常被感动的只有11%,这些一部分在预料之内,但是后两者的统计数据与学校平日观察情况有不同,其数据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我们带往远方。”这是美国女诗人迪金森的诗句。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造成中学生课外阅读减少且阅读品位下降的原因如下:首先,学生课业负担日益加重,占用了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其次,电脑、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出现,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已不限于纸质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众多新兴媒体;其三、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去育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五)、目标理想(T30)
       统计结果看,作为农村的中学生,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在对于自己未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或有过怎么样的人生规划,都显得很是迷茫。从结果上看,学生学习的目标缺失,方向感不强。其主要原因有:1、受到社会上近些年来的如金钱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思潮的影响。2、农村中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因父母不在身边,形成了隔代教育。在对孩子的态度上,父母趋于理性,而隔代老人趋于感性。而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留下了空白。一旦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端正,方向感不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动力也随之缺失。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中学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和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把读好书看成是将来有出息的唯一出路,导致农村教育的内容片面化,逐渐使一部分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进而迷失了目标。
       总之,较之以往的同龄人,现代中学生有着显著的特点。他们“自我意识显明、自主性强,见识广、眼界开阔,言行务实,对外界的变化反应敏捷;当然,他们也存在缺点”,除却上面调查表所反映的情况外,如缺乏坚韧、浮躁等。“这些特点都是在文化转型这一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但文化转型赋予他们最大的财富,在于形成新型人生价值观,个体本位、多元取向、重实际、重物质,在他们身上,价值观的新取向体现得十分明显”。 [3]
    如何使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给予最有效引领、影响,直至给他们的人生之路指明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综述
       荷兰哲学家皮尔森提出:“文化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认为“整个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学习过程。”校园文化也不例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由来已久。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校园、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我国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是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从高校开始了校园文化探索实践。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也广泛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各校更是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各校普遍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以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里所说的校园文化侧重于校园精神,主要着眼于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即强调校园文化的精神性。
       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表述日趋完整。一般认为,校园文化从其内部结构而言可分为四个方面:即①校园的物质文化,泛指校园的整体环境,即所谓的“硬件”。②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育、教学及各种管理活动等。③校园规范文化,即学校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④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等等。但事实上,“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两个概念直到现在还是经常被混为一谈的。由“校园文化”到提出“学校文化”,是近几年的事。2004年出版的由赵中建先生主编的《学校文化》一书,对“学校文化”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表述,对“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对国内外“学校文化”研究的状况作了介绍;对“学校文化”的结构、类型作了系统的分析。本书为我们认识“学校文化”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此外,国内出现了一批关于学校文化研究的专著,如葛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论》、王邦虎的《校园文化论》、郑金洲的《教育文化论》、俞国良的《学校文化新论》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学校文化,为学校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自学校“文化建设”热兴起迄今,不但热度不减且呈攀升之势。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也已取得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学校文化的概念界定,学校文化的内涵构成,学校文化建设途径及策略,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功能与特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文化重建等。
       通过对农村学生在健全人格形成上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无不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中学生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期。学校如果能在这一时期积极地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将能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素养, 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 并愉快地享受未来的人生[5]。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健康的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工作方针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战略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4]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在校园内创造一种良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环境,积极地影响、启迪,以至要求、规范、教育学生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美好人格的完善。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校园文化以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化、思想的多元性,适应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它以物质为载体、制度为保障、活动为形式,采用系列化、全面化的环境影响,促使校园主体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1]。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交往,矫正人生的航向。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健全学生的人格方面起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6]
       我校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把健全学生人格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得到充分的发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行为文化建设:让学生成为谦谦君子
       学校组织的运作方式、发展战略、工作行为,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交际方式,这些都属于学校的行为文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得体的服饰、文明的言谈、大方的举止都能表现一种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具有教育和辐射功能,也是学校形象的一种呈现。[7]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长期以来,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养成教育。尤其农村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人还缺乏良好行为习惯意识。这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此,我们从学生的礼仪教育入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注重礼仪文化的基础教育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礼仪文化教育。
       我校每学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在学校开展“文明行为规范月”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礼仪教育规范,每周一个主题,如第一周“我爱我校”,第二周“我的一言一行”, 第三周“做谦谦君子”, 第四周“文明伴我成长”。组织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将将日常礼貌用语设置在校园内每个角落,设置礼仪教育专栏,将礼仪规范设置其中,普及各种礼仪知识;让学生阅读一些礼仪故事,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的作品,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倾心于艺术作品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
       2、注重礼仪文化的渗透教育
       开设礼仪选修课程,学习礼仪知识。在礼仪选修课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礼仪情境表演、礼仪示范、讲座、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内容兼顾学生在律己、待人、处世等方面最基本、最常使用、最需要养成的礼仪规范,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知道应该做到的一些礼节要求。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身边看到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通过表演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
       围绕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内容组织编写《礼仪手册》。为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整理出若干个礼仪故事和常见的不良行为充实到《礼仪手册》中,让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提出礼仪教育具体要求,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3、注重礼仪文化的示范教育
       身教胜于言传。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8]。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做到儒雅、从容、乐观、热情、真诚,把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既做经师,更做人师。
       (二)、亲情文化建设,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法国作家巴兹曾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感性,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中学教育,直接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精神实体——人。因此,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只有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塑造中学生的品格、建构中学生完美人格等,几乎都没有被当前的中学教育所容纳,这就使得部分中学生的人格在无正确引导下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与损害,使他们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失去了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重要前提。
       黄书光教授在《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和人格理想》中说: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我们认为,他(她)不仅须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毫无疑问,这样的“中国现代人”也就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世纪新人。所以我们学校尝试通过以下措施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去“追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更为理想的、更富有人情味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1、感受亲情,呵护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在某种意义上讲,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困扰了一部分农村家庭,正在困扰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个问题,是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启动了省级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从调查结果看,不少学生已与家长联系较少,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家庭温暖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有不少孩子因此变得孤僻、抑郁,他们多数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所以容易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父母不是儿童的建设者,而是守护者。他们应该更深入地保护和照顾儿童,如同承担一项神圣的使命,它超越了所有利益和外在生活中的观念 [9] 。”为了有效培养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让这些心灵孤独的孩子更多感受亲情的温暖,需要教育优势突出的学校牵头,联合家长在政府强力支持下,形成合力,破解这一时代难题。学校开展“给学生一个家”活动,让父母在家的学生邀留守学生到家度周末,享受家的温暖;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课堂做老师,课外做父母。学校每年在春节期间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帮助留守儿童父母要树立起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除了尽量多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关注孩子的成长,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小手牵大手,亲情天天有”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在自己的宣传栏里开辟“父母信箱”,班主任每天收集留守儿童父母发来的信息并公示在宣传栏里(对于没有手机的学生,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把对孩子期望或者关爱发到班主任的手机上),一方面可以在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让孩子更多感到父母的关爱,更多感受到浓郁的亲情,另一方面学生在每天的短信互动和欣赏交流中,感受住过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还能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以及对自己的关心和思念,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善待自己!
    同时,学校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为此学校特意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心灵咖啡屋,内有亲情电话和图书报刊。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留守儿童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2、寻找感动,培养学生悲悯情怀
       感动与我们的生活常伴,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凡凡。或感动于亲情的温暖、或感动于平凡爱情的点滴,或感动于敬业的无私、或于见义勇为的崇高、抑或是生命的坚守……感动是那些曾让我们触动、振奋、欢笑、感怀的人或事,这份质朴纯真的情感,能让我们体会人间的真情与温暖。然而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大量存在着道德说教的传统:习惯于灌输说教,习惯于控制约束;反复说教多,切身体验少;低品位的哗笑太多,真诚的眼泪太少;表面的热闹太多,触动心灵的太少。而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教育和引导学生去接触更多的事与人,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感动,在感动中健康成长。在教育中,我们没有很好地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动,引导他们学会感动、体验感动、内化感动和升华感动。这就难以给予学生真正的、持久的心灵感动,更难以内化和影响他们的行为。
       为此,我们呼吁各班级开展“让身边的同学每天受到一次感动”活动,鼓励每个同学发现并体恤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困难,真诚地去帮助同学,使中学生真正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鼓励和无私帮助,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例如2011年我们在全校开展 “寻找身边的感动”大型活动,呼吁朝夕相处的同学,从身边的小事里真真切切的体验一种心灵深处的情感“感动”,从点滴 “感动”中,感受人情的温暖、人性的善美,唤起师生们心中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以一颗细腻的心真切地感受身边人群中美好的一面,在2012年元旦前夕举行“庆元旦”暨2011年度“寻找身边的感动”颁奖典礼,通过现场VCR的讲述,在座的五千多名师生,无不为自己身边这些熟悉、平凡的榜样动容。他们中有身体残疾,却依然自信乐观,毫不自卑,在班上有着极好的口碑和同学融洽相处的陈静鹃;有身患偏头痛,积极向上、克服病痛、坚持学习、热心班级事务的班长刘梦玲;有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自己仍能够积极向上,坚持自己的追求,热心帮助别人的留守少年杨祖迟;有父母离异,却能对父母报之以理解、关爱,懂事乖巧的艾昱…… 这些同学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打动了同学和老师,在座的师生有很多在观看时留下热泪,同时也为他们在感恩回报时表现出的才华而折服。 颁奖典礼后,过去比较调皮的高二年级学生张芸芸动情地说:感动,如一阵轻风,吹动着我们的面容;感动,如一滴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感动离我们不远,感动就在我们身边。
       感动是提升人格和淬造心灵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中学生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践行感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羔羊跪乳,义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感恩意识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标志。然而,当代的中学校园里,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买手机、买MP4、泡网吧、下饭馆,荒芜学业,不求上进;还有少数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部分中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救助缺乏感恩之意,现在的中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这种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在当代中学生中已不是个别现象;为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1)、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中学生感恩人格的培养氛围需要校园文化环境来营造的,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传递积极的舆论,树立感恩的楷模,为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和谐的大环境。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要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冷酷无情、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有恩必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给中学生营造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文化氛围,促进良好感恩风气的形成。例如在学校的LED显示屛上,不定期的打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性也”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受人玫瑰,手有余香”。另外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2)、引导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践行感恩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一切,学校决定每年都对全体师生进行“九个一”系列有意义的感恩教育活动,即开一次感恩班会,出一期围绕感恩主题黑板报,学唱一首感恩主题歌曲,写一封感恩的信,自制一枚感恩节卡片,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做一次感恩自然的环保教育,举办一次感恩征文大赛,搞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家校互动活动,以增进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了解、互动以至情感的升华,把亲情感恩教育深入校园、带进教室。
       通过活动告诉学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帮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给你生命的父母,感恩教育过你的师长,感恩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感恩磨难磨砺了你的意志;帮助学生懂得感恩,要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不懂得为别人的难处考虑的人是自私的,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成功。最终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幸福看世界,乘着感恩的翅膀健康成长。
      (三)、课堂文化建设:使学生成为有涵养丰富的人
       1、美味阅读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学校的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10]。美国波士顿陆文堡中学全体师生上课前十分钟的朗诵和放学前十分钟的默读,把一所被人称为“疯人院”的学校变成全波士顿最好的学校[11]。
       问卷调查的数据却表明:我们学校的学生在阅读不论从阅读量还是阅读面上都是严重不足的。且阅读的内容多为浅层次的娱乐快餐式,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自身学习紧张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也和农村的家庭教育欠缺,社会上早已弥漫着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鉴于此,我们因地制宜,本着引导学生走近阅读,走近美文,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内涵的目的,我们发动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倡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各自班级的流动阅览室。具体做法如下:由各班主任发起倡导,每一位同学提供至少一本有阅读价值的书籍与期刊,接下来由老师们对同学所提供的图书进行筛选,将其中确有阅读价值而且又适合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的条件下阅读的图书精选出来,以此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然后是编录,即将筛选出来的图书进行编号,并且登记提供者的姓名;最后则是借阅与管理。借阅的同学是不需要任何证件的,只要在借阅时签上自己的名字,同时再注明图书的编号及还书的日期即可:于是流动阅览室就可以运转了。之所以美其名曰流动阅览室,是因为大部分图书不须有一个专门的存放地,更多的时间是在同学中间传阅,而班级里负责管理的同学临时选择取的存放地也是仿佛一个中转站一般。
       实践表明,各班级的流动阅览室的建立,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内涵,正好一次作文竞赛中的一位同学关于流动基金阅览室所表达的那样:“它(流动阅览室)恰似一泓源头活水,时时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
       在此基础上,学校与此相配合着定期进行学生诗文朗诵会,并以此促进学生平时的阅读情趣。每天每人都有二十分钟以上的大声朗诵,校园内处处回荡着诵读声。精美的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是从诗人的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声音:或黄钟大吕,悲歌慷慨,震撼心灵;或高山流水,空谷足音,韵致悠远,沁人心脾。在一遍遍的朗读诵读中,学生与作者拉近了距离,对诗文中的情感与情境有了更深的把握,产生了美的想象和感悟,审美情操得到了陶冶。真正达到了让学生生活中的书籍的世界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2、 规划人生,让生命之船有航向
       关于对读书的目标调查中,选择“想过但不明确”的占了很大的比例,达到57、2%。
       目标缺失,方向感不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以致中途辍学而不能完成学业的现象并不鲜见。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并没有急于向学生进行理想目标化教育,而是考虑从学校的整体发展,培养健全学生人格出发,以发展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整体素质入手,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
       我们富有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老师,先为我们的老师进行以规划自我人生为目的的团体咨询活动。活动开展以来,老师们的兴趣极高,且在活动开展后,对于自己平常但不平凡的工作有了崭新的认识。
       其中制定各自的“自我盾牌”的活动,给老师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要求:在制定的盾形图中,分别写上:自己的座右铭;我的希望(2项);我的特质(3项);我的能力(3项);我喜欢(2项),写好后,在小组内分享,尽量用讲故事的方式,说的具体一些,如原由,开始的时间等等
     活动有效地帮助老师们梳理了近期自己的状况,重新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不同的阶段,写出来的并非完全一致,但是异中有同;写到喜欢或者能力的时候,又重新给自己赋能。活动让参与的老师们意识到自我反省之不足,有种重新发现自我的感觉,也因此觉得工作中应当多些自我反省。最主要的作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是语言行为的垂范者,他们的这种深刻反省在各自教学课堂上的表现,直接这种来自自我深深反思所得来的东西被运用到课堂上,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合理确立,树立适合自已的人生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于是一种旨在构建以老师的魅力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文化、构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文化、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文化、构建智慧灵动的课堂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实践表明,集众人之力,而非班主任一人之工,使老师成为一个目标明确、工作热情的整体,从而对于整个学校的学生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
    人生规划的盾牌,看似为老师做的活动,实质是作用于学生,作用于整个学校。为校园文化的氛围的营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环境文化建设: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环境文化包括静态的物质环境文化和动态的人文环境文化。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理念和行为。农村中学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个性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出极富“本土”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文条件。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灵感、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用好农村中特有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打造校园自然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文化。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因美生爱。
       2、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及体现校园精神的校风、校训、名言警句等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学生能经常在第一时间和位置看到;干净的校园偶尔地上落了一张纸屑,老师们走过去看到了,随手就捡了起来,学生看到了,马上就跟着老师做起来;学生见到老师的一句问好,老师对学生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点一滴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农村学校特色。现在的农村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已有较大的改善,他们的广泛兴趣,已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把他们完全禁锢在课堂上,将会使他们的天性遭到扼杀。学校要着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人文环境,为学生创造充满青春朝气的育人条件。如课前一支歌、经典诗文朗诵、校园歌手大赛、元旦文艺会演、田径运动会、校园之星评选等形成了我校传统的活动形式,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活跃了校园的气氛,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校园良好气氛与学生兴趣爱好有效的融合。
       四、结论
       以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为主校园文化建设,如同吹来和煦的春风,校园呈现勃勃生机,学生精神面貌为之一变:学生爱读书了,彬彬有礼了,同学之间更友爱了,仪表清新了-----,许多家长来电来访,欣喜于自己孩子的变化。
    文化是什么,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搜罗到160多种定义。校园文化是什么,与此对应也是见仁见智。直到有一天读到龙应台的文章《文化是什么》,其中有一段: “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于我心有戚戚焉”。这就是我心中的校园文化,于是有了以上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
    [2]孙晓梅《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单 亲情缺失造成心理障碍》 2012年02月04日   《科技日报》
    [3]黄书光著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 王会绒  谢英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1999甘肃教育
    [6]黄书孟《教育环境与校园文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
    [7]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8]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9]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0]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高等教育出版社
    [11](美)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朗读手册》南海出版社
    [12][荷兰]冯·皮尔森《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2月
    [13]孙鹤娟 《学校文化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14]2009年3月第1卷第2期 《当代教育与文化》(《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成就与展望》徐文彬,张勇)
    最新内容:



    上一篇:二实小参加蚌埠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论坛
    下一篇:让职业教育收获成功

    合肥讯飞辅导班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合肥讯飞辅导班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北二环